“把传统化为一种视角、一种审美”,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《红楼梦》迎来百场演出

时间:2023-08-28 15:28:37

8月27日,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,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学术指导,江苏文投集团策划,江苏大剧院出品,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,黎星工作室联合制作,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《红楼梦》,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迎来了第一百场演出。

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舞台焕发新生的真诚探索


(相关资料图)

黛玉入府、向妙玉借梅、醉卧芍药裀……舞剧以原著内容进行编排创作,在叙事上采取传统章回体小说特色,“入府”“幻境”“含酸”“省亲”“游园”“葬花”“元宵”“丢玉”“冲喜”“团圆”“花葬”“归彼大荒”等十二舞段各有题名、各自独立又可串联成篇。

民族舞剧《红楼梦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舞台上焕发新生发出真诚探索。剧中多处运用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古典符号,最大限度地忠于原著,每一样布景的形象与色彩但凡原文赋予了描写,就一定遵循原笔原意。

青年艺术家们用现代审美和表达方式,对经典进行解构和整合,力图将该剧打造成为彰显中国审美旨趣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、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。

导演、主演黎星表示,《红楼梦》的美学是传统美学,它的审美、气息,包括舞美、服装细节等等的设计上,我们都用了中国传统的语汇去进行包装、解构、整合。“它们就像‘转接口’一样,连接着古典审美和中国传统文学。”

在这场顶级舞者的同台演绎中,年轻的创作者、艺术家们都以深厚的功底恰如其分地演绎着自己的角色,其中更离不开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深入探究和当代解读。

著名表演艺术家、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说:“我们又一次看到了红楼梦的故事,红楼梦的人物。这部21世纪的当代舞台作品已被近20万观众看到,他们都在舞剧的表演中间接近了曹雪芹的红楼梦。或许大多数人都没有完整的看过红楼梦,但是这是一个契机,是一个引领,是一个阅读的开始。”

著名作曲家印青用“喜出望外”一词高度赞誉民族舞剧《红楼梦》:“服装、舞美、灯光、音乐都非常好,演员表现很精彩,整体来看,不光是对历史经典的回顾,更多的给予观众美的享受。”

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宏感受到了震撼、简洁、干净、美丽:“大幕拉开的是历史,宫灯点亮的是梦幻,屏风褶皱里叠着的是故事,我看到它的大美。”

著名剧作家、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罗怀臻表示:“舞蹈界的青年人才层出不穷,他们对传统很亲近,不是颠覆,不是调侃,不是虚无,他们把传统化为了一种视角、一种审美,他们的情感是是当代的,观念是当代的,我看到了舞蹈行业崛起发展的可能性。”

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、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孙伟科认为这是忠于原著的创作:“我觉得这个剧作是一次非常好的拓展,采用舞剧的方式,把《红楼梦》的思想和艺术做了一次再现。”

”百场如一“呈现隶属红楼的东方神韵

自2021年民族舞剧《红楼梦》在江苏大剧院完成首演,不知不觉已完成100场演出,场场满座,热度出圈,将含蓄经典的东方美学传达给全国观众,并凭借红楼大梦的情愫、舞蹈本真的魅力收获了一批又一批“真爱粉”,二刷、三刷。“荷花奖”期间,甚至有“铁粉”不惜从全国各地飞来,奔赴荷花奖比赛现场“送考”。

观众们无法择取出“最爱”的段落,十二篇章难分伯仲,每一幕都被打动:“我实在选不出最喜欢的段落,希望大家亲自去现场欣赏”、“《花葬》这一幕的演绎是属于当下的,演员从妆造到肢体都突然由民族舞转向了现代舞,花冢上的群舞,万般幻,但不灭。行至最后‘白茫茫大地真干净’时,更有一种‘归去’的力量。”

回望过往艰辛,主创主演团队秉持着“百场如一”的精神,夜以继日、反复排练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,以更高、更严谨的要求和艺术标准,为观众呈现出更高的表演质感和分寸感的诚意之作,给观众带去隶属红楼的东方神韵。

导演李超表示:《红楼梦》这个题材,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、站在曹雪芹先生的肩膀上,我们要呈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,中国东方美学的力量。我们的根永远深系着传统,但是我们面向的观众和创作的方向永远是未来。

创新艺术生产模式,深挖文艺精品创作

江苏大剧院自建院伊始,就开始摸索属于自己的原创剧目之路,探索出了一条以经典文学题材为主要方向,联合多个制作方形成合力,以打造生产型表演艺术中心为目标培养人才的创作通路。

原创民族舞剧《红楼梦》出品、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表示:“民族舞剧《红楼梦》从全国27部剧目中脱颖而出、荣膺荷花奖,现在迎来百场演出,值得纪念。在此,非常感谢各位艺术家的大力支持以及观众的厚爱。我们会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、艺术精湛、制作精良的舞台作品,将‘江苏大剧院原创剧目生产’这一金字招牌擦得更明亮!”

未来,江苏大剧院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继续把艺术创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,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,将江苏文脉融入文艺创作中,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舞台呈现方式,创作出更多代表江苏文化内涵、体现江苏特色、展现江苏精神的舞台作品。

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

校对 徐珩

标签:

来源:扬子晚报
0
上一篇:来兰州市上大学必须迁户口吗? 下一篇:最后一页

最近更新

  Copyright @ 2001-2013 www.caixunnew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财经新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-1

  网站所登新闻、资讯等内容,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,转载请注明出处

  未经彩迅新闻网书面授权,请勿建立镜像 联系我们:  291 32 36@qq.com

营业执照公示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