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聪鹏:巧手雕木偶 匠心做好戏_全球微头条

时间:2023-05-10 11:15:14

【文艺人物志】

“嗞—嗞—”机器打磨木头的声音,时不时从泉州木偶剧团的一个工作间里传出。循声而入,只见工作台旁坐着一位瘦削的男子,他正在台灯下专心致志地摆弄着手中的木头。经过开坯、定形、粗刻、细雕、裱纸、磨光、补隙、刷泥、粉彩、开脸、盖蜡……一块普通的木头被他做成了栩栩如生的木偶人物。

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(泉州提线木偶戏)代表性传承人、泉州市木偶剧团木偶头雕刻与造型设计师林聪鹏。数十年间,他已创作近千个木偶艺术形象。他参与创作的木偶戏作品《火焰山》《赵氏孤儿》《钦差大臣》等,获得了全国舞台艺术优秀保留剧目大奖、文华大奖等多个奖项,提线木偶戏《四将开台》还登上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木偶戏又叫傀儡戏,源于汉,兴于唐,盛于宋。而木偶雕刻技艺,也有千年历史。清代晋江人蔡鸿儒在《晋水常谈录》中这样写道:“刻木为人,外披以文绣,以丝牵引,宛然如生,谓之傀儡……泉人最工此技。”

在泉州,最早的木偶头雕刻由雕刻神像的作坊兼营,故而许多木偶头形象均由佛像造型演变而来。20世纪中叶,雕刻艺术大师江加走发展了泉州木偶头雕刻传统技艺,他将不会动的“死”木偶头变成了会动的“活”木偶头。

林聪鹏从小爱看木偶戏,也喜欢雕刻木偶玩。1976年,泉州木偶剧团排练《三打白骨精》时,十几岁的他已在剧团学艺。“刻木头需要力气,我年龄小,手劲不足,就用肩膀顶着刻刀用力,肩膀因此经常受伤。”林聪鹏回忆说。

1978年,福建艺术学校泉州木偶班招生,林聪鹏立刻报考。尽管他的志向是木偶雕刻,但也学习了一年的表演。学校老师和剧团前辈都告诉他,学习表演对木偶雕刻会有很大帮助,能帮助雕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剧中人物。

“木头是死的,但我们雕刻出的木偶必须是活的,还要符合戏中人物的性格。”林聪鹏说。这要求雕刻者必须具备多种能力,绘画、刀工、雕塑缺一不可,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,那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性格,从而把人物刻画得更加生动、逼真、富有生命力。

木偶形象的产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。“剧本写出来后,我会根据剧本内容去想象,或者结合影视剧、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,先创作泥稿(注:泥塑的样稿),然后征求编剧和导演的意见,确定木偶人物的形象,最后才进入木雕程序。”

林聪鹏说,木偶头雕刻工艺是一门关于刻刀与木头的学问,要求雕工精细简练、粉彩细致讲究。完成木偶形象的雏形后,要给木偶做造型并安装机关,比如给木偶装上会转动的眼珠、会开合的嘴巴,还要给木偶化妆,眉毛、眼睛都要一笔勾勒出来,那样才能看起来比较自然、活泼、灵动。

木偶角色的刻画最重要的就是木偶头,其中的关键是让偶人“说话”。木偶头有“五形三骨”,“五形”即两眼、一嘴、两鼻孔,“三骨”指眉骨、颧骨、下颌骨。“五官的细微差别能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。虽然找不到两张完全相同的脸,但仍有一些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固定程式可循。比如,木偶戏分为生、旦、北(净)、杂(丑)四个行当,通常而言,小生英武,旦角柔美,北与杂夸张。”林聪鹏说。

最近,林聪鹏正在为提线木偶戏《目连救母》制作木偶头。这是一部大戏,总时长达30多个小时,相当于近20部普通剧目的体量,仅木偶头就需制作近百个。为按时完成任务,林聪鹏有时候在工作间一待就是一天。

“演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,我们没有选择权,各式各样的人物都要会做。”作为木偶头雕刻造型师,林聪鹏不仅要传承老手艺,还要不断创新,以刻出满足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木偶形象。过去40多年,他经常“混入”剧场,观察观众对不同木偶形象的反应,以寻找大众的兴趣点。

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,林聪鹏为国家大剧院的一场音乐会制作木偶人物马可·波罗。这是他首次用木偶表现欧洲人物形象。马可·波罗比较粗犷,应该用胡子来突出他的阳刚之气,可传统木偶通常只有柔软的须发,跟外国人的形象不符。林聪鹏改用混合颗粒的胶质材料将胡子粘在木偶下巴上,为观众呈现出一个胡子拉碴的马可·波罗形象。

与马可·波罗一同出场的“楼兰姑娘”,脸形近似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旦角,脸部线条柔和、眼窝深陷。在处理眼部时,林聪鹏特意为“楼兰姑娘”贴上女生化妆用的假睫毛,还在木偶头内部装上机关。演出时,“楼兰姑娘”眼睛一眨一眨的,像个洋娃娃,深受观众喜爱。此外,林聪鹏未像传统老艺人那样,用辰砂、银朱等矿物颜料上色,而是用喷枪上漆,让木偶干得更快,色泽更鲜亮,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。

创新不是盲目地抛弃传统,更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。创新的同时,林聪鹏依然坚守着许多行业传统,“木偶雕刻传承至今历经千年,有些规矩是永远不能破坏的”。他举例说,泉州木偶都是用樟木刻成的,而且只能用樟木,原因很简单,樟木质轻、耐湿、防蛀,且木纹交叉,不易变形开裂。

一刀一刻皆匠心。从业40多年来,林聪鹏几乎为泉州木偶头雕刻技艺倾注了全部心血。小小的木偶,陪伴他度过了漫长的雕刻时光,也见证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。2009年,他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(泉州提线木偶戏)代表性传承人,有媒体称他为“泉州提线木偶雕刻技艺的活化石”。更让林聪鹏骄傲的是,他参与创作的《火焰山》至今已在国内外演出4000余场,成为观众百看不厌的木偶戏经典。

木偶不仅是演出道具,还是工艺品。近年来,林聪鹏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带徒弟、开班授课中,同时还大力推广木偶戏研学活动,他希望为木偶戏这一古老艺术培养更多传承新力量。

(作者:韩雨亭,系澎湃新闻记者;帅志强,系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)

标签:

来源: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
0
上一篇:世界新消息丨CPI数据来袭 金价再次承压或继续下看 下一篇:最后一页

最近更新

  Copyright @ 2001-2013 www.caixunnew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财经新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-1

  网站所登新闻、资讯等内容,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,转载请注明出处

  未经彩迅新闻网书面授权,请勿建立镜像 联系我们:  291 32 36@qq.com

营业执照公示信息